何镜堂:任何一个标志性建筑都会有争议
发布时间:2010-04-21
三年前,世博会中国馆方案获得通过,但争议声一路伴随。中国馆入口的人流量如何控制?采用斗拱的造型是否能够体现中国?三年来,何镜堂所领导的华工团队一直感受到沉重的压力。
面对争议,何镜堂自言心态平和:“每个人都可以提出不同的看法,而且任何一个标志性建筑肯定会有争议!”况且,中国馆兼具公开展览和精神象征功能,已经不是一个建筑师的事情,往常的建筑方案一般由行内人评判,而中国馆则要接受全中国人的评论,压力非同一般。
“历史责任感”,这是何镜堂强调最多的两个字。“如果搞完之后得不到大家认同,不但单位不好受,我们都会郁闷的,很难对历史交代。”他坦言。设计师们正是带着这种历史责任感完成了中国馆的设计施工,努力改进每一个细节。比如,为了给国家馆穿上靓丽的“中国红”外衣,设计团队选择了十几样色调,还请了多方顾问,“很紫很黄都不行!”可谓费尽心思。
一个重大突破是克服重重困难,圆满地把朝向调整为中国传统的正南正北,更鲜明地体现了泱泱大国的气派。不过,何镜堂也承认,随着朝向的调整,地铁、布展、地方馆面积等受到了一定影响,设计师也进行了相应弥补。
“中国馆总的效果比设计预想的要好。”他表示。
国家馆不是哪个朝代的,而是抽象的历史符号
从1982年中国馆首次亮相世博会到今日作为国家馆出现,中国馆的进步在哪里?
何镜堂认为,过去中国馆不仅规模小,而且大多重视个别传统元素符号的表现,例如牌坊、灯笼等,缺乏跟时代接轨的东西。而此次中国国家馆“东方之冠”则把各种中国元素用现代的手法进行展现,有人说国家馆像斗拱,有人说像粮仓,也有人说像斗冠,“谁都说是中国的,但不能具体说明是汉代的,唐代的,还是宋代的”。同时,中国馆还体现了时代特色,包括环保节能、照明环保等。
中国馆四面墙体都有31个中国式的椽子,每个点一个字,东面就写“东”字,南面就写“南”字……样式是印章,其实是通风洞,通风的功能与中国建筑元素结合起来。何镜堂对此颇为得意。
谈及哪些设计是其满意之处,何镜堂还表示,中国馆建筑架空悬挑,跟城市的关系处理得很好;其他如“九州清晏”园林、环保节能技术、屋顶俯瞰黄浦江等也都是亮点。
中国馆预算超过20亿元人民币
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用料考究,每一件东西都是精挑细选。比如中国馆76级大台阶,采用花岗石“华夏灰”制作,且全部使用濒临失传的民间绝艺“三斩斧”,每1厘米的宽度就要斩上7刀之多。这样的中国馆,耗资几何?
何镜堂透露,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的预算约为20多亿元人民币,最终费用尚未明确,资料显示,世博会中国馆的建筑面积约为2万平方米。
实际上这个造价应该低于市场价。何镜堂还介绍,因为中国馆代表了中国形象,不少企业都希望作出贡献,少收了费用。李嘉诚还为中国馆捐资1亿元人民币。